中新網(wǎng)2月8日電 島內民眾不愛(ài)吃米食?滿(mǎn)街快餐店、西餐廳林立之后,米食消費量年年下跌。根據臺“農委會(huì )”的統計,2002年島內民眾每人全年的白米消費量首度跌破50公斤,去年僅只48.5公斤,約是50年前的三分之一。
據臺灣媒體報道,民眾越來(lái)越講究養生,用餐習慣從早年的“吃飯配菜”,轉型成“吃菜配飯”。此外減重、塑身風(fēng)橫掃各年齡層,蔬果消費量成倍數成長(cháng),排擠效應顯著(zhù),做為主食的米飯消費量自然遞減。
據“農委會(huì )”統計,島內民眾白米消費量在光復后的15年至20年間,大約1952年到1967年,每人每年約在142公斤。此后經(jīng)濟大幅度起飛,大眾的飲食習慣改變,米食消費量自此走下坡。
西式快餐連鎖店引進(jìn)島內后,初期如1980年,每人每年白米消費量尚有100.82公斤,次年即1981年,白米消費量跌破百位數,快速跌到96.54公斤。此后如江河日下快速下滑,21年后即2002年,首次跌破50公斤,僅剩49.96公斤。這兩年,以每年約0.7公斤遞減,去年每人平均只吃掉48.5公斤的白米。
一年白米消費量?jì)H48.5公斤,這樣的數據等于一天進(jìn)食量不超過(guò)130公克,大約是2碗白飯的量。
“農委會(huì )”的數字顯示,上世紀中葉島內民生物資缺乏,除了米食之外,蔬果、肉類(lèi)的消費量不多,每人每年約消費蔬菜60公斤、水果16至20公斤、肉類(lèi)約17公斤。但是1974年之后,蔬果、肉類(lèi)消費量快速成長(cháng),尤其是水果類(lèi),每12年就呈倍數增加,去年每人的年消費量躍升至142公斤左右,是白米消費量的3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