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的72幅大型原件照片,有的還進(jìn)行局部放大洗印,建筑的巧奪天工、美妙線(xiàn)條都清楚可見(jiàn),甚至樹(shù)木的殘枝敗葉都歷歷在目。一位老先生仔細品味著(zhù)每一件展品說(shuō):“看這些影像最大的感觸是,曾經(jīng)的輝煌銘刻在浸染著(zhù)屈辱的記憶里,這是一種非常矛盾和復雜的心情!薄冻怯洝纷髡咄踯妱t表示,這些圖片非常清晰,它們所呈現出的細節,對他的研究太重要了。
此展在世界藝術(shù)館展出后還將在東莞展覽館巡展。將于8月27日結束。
照片背后的故事
拍攝者奧爾末
最早為“殘園”留影
德國人恩斯特·奧爾末,原為專(zhuān)業(yè)攝影師,大約1867年在廈門(mén)開(kāi)設一家照相館,后來(lái)放棄照相館生意,轉到中國海關(guān)工作,此后46年間,奧爾末始終維持原工作,先后居住在廈門(mén)、北京、廣州、青島等地。1873年,奧爾末任職北京海關(guān)時(shí),拍攝了一組圓明園的照片,距圓明園被毀僅13年,就目前可以考證的圓明園歷史影像中,奧爾末的作品是最早的,比托馬斯·查爾德還早4年。
至于奧爾末如何拍到這些照片,有關(guān)專(zhuān)家考證說(shuō),圓明園被毀后,雖留有清兵看守,但由于西洋樓在圓明園內相對偏僻的東北角,守衛稀松,在京一些外國人?沙鋈,并將此作為郊游休閑之地,奧爾末也因此有機會(huì )拍照。
從事圓明園歷史文化研究多年的徐家寧說(shuō),恩斯特·奧爾末去世后,他在中國期間收集的大量中國瓷器,捐贈給了家鄉的羅默爾-佩利扎烏斯博物館,成為該館最重要的藏品之一。在他的遺物中還包括12張玻璃底片,內容全部是圓明園西洋樓,對比托馬斯·查爾德的照片,可以確定這組底片的拍攝時(shí)間早于查爾德拍攝同樣題材的1877年。
![]() |
【編輯:張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