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逝者舉行各種形式的悼念活動(dòng),既可以表達對逝者的敬意,也是對生者的安慰。而領(lǐng)導人參加某些悼念活動(dòng),作為一種政治姿態(tài),還有其特殊的象征意義。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長(cháng)期擔任黨和國家的最高領(lǐng)導人,雖然以唁電、送花圈等形式悼念國內外、黨內外各界人士非常多,但他參加的悼念活動(dòng)是比較少的,因而彌足珍貴。筆者依據所收集的資料,對這些活動(dòng)作一簡(jiǎn)單歸納,供讀者和研究者參閱。
革命戰爭年代多次參加悼念活動(dòng)
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就曾為劉志丹、白求恩、“四八”烈士、劉胡蘭等題詞、撰文或創(chuàng )作詩(shī)詞,以表深切悼念;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還參加追悼會(huì ),直接表達悼念之情。
1928年8月,紅軍優(yōu)秀指揮員王爾琢不幸犧牲,毛澤東就曾趕到其犧牲地———江西崇義縣思順圩向烈士遺體告別;1937年1月,寧都起義領(lǐng)導人、紅軍杰出指揮員董振堂壯烈犧牲的噩耗傳到延安,中共中央為其舉行追悼會(huì ),毛澤東等領(lǐng)導人參加。
在抗日戰爭中,毛澤東曾多次在延安參加集體性追悼大會(huì ),如1938年3月12日參加延安各界舉行的紀念孫中山逝世13周年和追悼抗日陣亡將士大會(huì );7月7日,參加延安各界舉行的追悼抗日陣亡將士及死難同胞大會(huì ),并獻挽詞:“抗戰到底,浩氣長(cháng)存!
1945年黨的七大決定以七大名義召開(kāi)中國革命死難烈士追悼大會(huì )。在七大結束后的第六天即6月17日,追悼大會(huì )在中央黨校大禮堂舉行。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lái)、任弼時(shí)等及七大全體代表、延安各界代表參加大會(huì )。毛澤東擔任主祭,并題挽詞:“死難烈士萬(wàn)歲!贝送,毛澤東還數次題寫(xiě)挽聯(lián)、挽詞,追悼英勇殉國的王銘章、張自忠、戴安瀾以及楊靖宇、左權、白求恩等。
抗日戰爭時(shí)期,毛澤東參加的悼念活動(dòng)主要有以下幾次:
1938年9月17日,抗大政治教育科科長(cháng)楊蘭史因病逝世,抗大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huì )。追悼會(huì )由朱德主持,毛澤東出席大會(huì )并親筆寫(xiě)下“哀悼我們教育戰線(xiàn)上的勇士,楊蘭史同志永遠不死”的挽聯(lián);1942年3月9日,毛澤東參加張浩(林育英)的葬禮,并為張浩守靈、執紼、抬棺和給墓穴奠土;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出席中央警備團為張思德舉行的追悼會(huì ),并題寫(xiě)挽詞:“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并在會(huì )上作了《為人民服務(wù)》的著(zhù)名講話(huà);1945年2月7日,毛澤東出席了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在延安中央大禮堂舉行的追悼彭雪楓大會(huì )。

![]()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