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9日,四川地震災區,市民敬鮮花祭奠逝者。當日,是“5·12”汶川大地震一百天。連日來(lái),地震重災區的民眾紛紛前往災難現場(chǎng)祭奠遇難親人。 中新社發(fā) 許康平 攝
|
8月19日,四川地震災區,市民敬鮮花祭奠逝者。當日,是“5·12”汶川大地震一百天。連日來(lái),地震重災區的民眾紛紛前往災難現場(chǎng)祭奠遇難親人。 中新社發(fā) 許康平 攝
|
中新社北京九月三日電 (記者 周音)四川省汶川縣五月十二日發(fā)生了里氏八級大地震,致使地震災區地形發(fā)生重大變化,但對災區以外地區的地形影響不大。
“五•一二”地震發(fā)生后,中國國家測繪局、中國地震局經(jīng)過(guò)一個(gè)半月的“汶川地震地形變化監測與分析”,今日在北京公布結果:
汶川地震引起震中區域監測點(diǎn)的水平位移量達二百三十八厘米,沉降量達到七十厘米,隆起量達三十厘米。
龍門(mén)山斷裂帶西側塊體向東偏南運動(dòng),位移達二十至七十厘米;東側塊體向西偏北運動(dòng),位移達二十至二百三十八厘米。東側塊體下沉達三十至七十厘米。
陜西南部區域向西北方向運動(dòng),最大位移量達四厘米;甘肅隴南區域向東北運動(dòng),最大位移量達五厘米。
青藏高原珠峰地區的監測點(diǎn)向西偏南運動(dòng),水平和垂直方向位移量均為二至三厘米。
國家測繪局李維森副局長(cháng)在此間稱(chēng),監測分析結果對于研究中國大陸板塊運動(dòng)趨勢、加強地震預報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jià)值。
李維森表示,國家測繪局已經(jīng)建成了災區臨時(shí)應急測繪基準,基本完成了災后重建系列影像地圖測制,為災區恢復重建規劃和應急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測繪保障。
據悉,國家測繪局將利用兩年的時(shí)間,全面恢復和建設地震災區高精度測繪基準體系,測制災區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建立災區地理信息系統,為災后重建提供及時(shí)、可靠、適用的測繪保障服務(wù)。完
![]()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