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3月11日電 美國《僑報》當地時(shí)間10日發(fā)表評論文章說(shuō),今年中國人大會(huì )議上的政府財政預算報告,從內容到形式均有可喜變化,讓與會(huì )者稱(chēng)贊“看得懂”。不過(guò),其中個(gè)別數據矛盾,也反映出還有失精細。中國建立一套健全的預算監督體系是一個(gè)考驗和挑戰。要像公共財政比較成熟的美國等,將“國賬”細化到每一頓飯、每一道菜,中國還有改進(jìn)之處。
文章摘錄如下:
100多億元人民幣,今年的中國財政預算報告里兩次描述的2008年財政“執行數”出現這樣一個(gè)龐大差額,被“火眼金睛”的全國人大代表揪出。
統計數字“打架”在大陸早已不是新鮮事,最為人知的是“中央”數字和“地方”數字不一致,其中尤以國家統計局每年的GDP增長(cháng)數字和各地自行統計的數字最禁不住簡(jiǎn)單的四則運算考驗。比如,2006年上半年,中央和地方公布的GDP總數就差出了整整8048億元。
各機構因統計口徑、方式不同難免造成數字差異,還可以理解,但同一個(gè)國家機構的前后統計出現上百億元差數,著(zhù)實(shí)少見(jiàn)。
官方迅速回應,數據矛盾根緣在于前后編制方式有所調整,有關(guān)工作還不夠細致。而饒有意味的是,在今年會(huì )期有所縮短、預算報告到手晚的背景下,還能迅速發(fā)現“國賬”的錯誤,除了這位人大代表自身出色的參政議政能力,及敢于質(zhì)疑官方數據、“老虎屁股也敢摸”的勇氣,恰恰在于這份“國賬”遠勝于往昔的細致。
一國財政資金主要源于納稅人,政府如何用、為何用、用向何處?必須向納稅人有一個(gè)交代。財政數據的質(zhì)量可謂衡量財政透明度的第一個(gè)范疇,財政數據難以服眾自然讓人將之指向財政透明度缺失。
以往中國的財政預算報告,多是“提綱挈領(lǐng)”式的簡(jiǎn)本,人大代表不是感慨“沒(méi)得看”,就是抱怨“看不懂”,而今年則從內容到形式均有可喜變化,不僅闡述詳細,而且文風(fēng)樸實(shí),圖表清晰,更加易讀,讓與會(huì )者稱(chēng)贊“看得懂”。
這種政務(wù)公開(kāi)的努力代表著(zhù)以預算公開(kāi)透明為基礎的公共財政改革,無(wú)疑是中國政府對公民在政府“錢(qián)袋子”上的知情權和監督權的一種保障。這份“明白賬”做到了公開(kāi)、透明,不過(guò)還有失精細。
中國建立一套健全的預算監督體系是一個(gè)考驗和挑戰。要像公共財政比較成熟的美國等,將“國賬”細化到每一頓飯、每一道菜,不成為“糊涂賬”,中國還有改進(jìn)之處。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shù)俊鎭?/font>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