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9月27日電 臺灣《中華日報》27日刊出社論說(shuō),陳水扁因貪污等罪一審被判處重刑,其所贈臺南孔廟匾額是否取下,曾引起熱烈討論。臺南市文化觀(guān)光局稱(chēng),犯罪的是個(gè)人,不是領(lǐng)導人這個(gè)職位,陳水扁的匾會(huì )照掛;不過(guò),歷代當局領(lǐng)導人的功過(guò),將留待后世公評,臺南孔廟的“御匾”很值得深思。
文章摘編如下:
匾額在漢民族文化中有悠久的歷史,通常掛在門(mén)楣、壽梁或坊梁上,被視為附屬于傳統建筑的重要元素之一。由于匾額中有落款年代與立匾人信息,往往成為研究歷史的重要線(xiàn)索,也是極富意義的文化資產(chǎn)。匾額除了作為建筑物門(mén)面標識外,也可當作身分地位的象征,并有祝福歌頌的作用。
孔子被尊為至圣先師,歷代都極為尊崇,但孔廟和其它傳統建筑不同的是,廟內匾額楹聯(lián)極少,其制作與懸掛都有嚴格的規范。北京孔廟,有清朝康熙到宣統等九位皇帝的御筆匾額。依照清制,天子即位后要到國子監“辟雍”講學(xué),稱(chēng)為“臨雍”,然后將景仰孔子的御筆題詞,制成木匾掛在孔廟大成殿內,各地孔廟則臨摹比照辦理。
各地孔廟的“御匾”通常為九塊,但也有些許出入。袁世凱當上大總統,祭孔后親書(shū)“大總統告令”,制成匾額掛在北京孔廟大成殿正門(mén)內側上方,與康熙“萬(wàn)世師表”匾額相對。袁世凱死后,繼任的黎元洪取下九塊清朝“御匾”,自己仿舊制題了一塊“道洽大同”匾額,掛在原康熙“萬(wàn)世師表”的位置。
一九七九年,大陸首都博物館在北京孔廟成立,九塊“御匾”都被重新掛回去,但黎元洪的“道洽大同”匾額留在原位不動(dòng),康熙的“萬(wàn)世師表”匾額則被移到大成殿外正門(mén)上方,形成與各地孔廟不同的特例。
臺灣曾經(jīng)割讓給日本,宣統的“中和位育”匾額,未能頒送臺灣,因此臺灣各地孔廟的“御匾”只有八塊,反應出臺灣曾與大陸分離的現實(shí)。臺南孔廟除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等“御匾”外,還有蔣介石、嚴家淦、蔣經(jīng)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等歷任“總統”贈匾,是全臺“御匾”最多的孔廟,凸顯“全臺首學(xué)”的地位。
馬英九所贈“圣德化育”匾額,被指為尺寸太小,和送給臺北孔廟的“道貫德明”內容不同,且落款“臺南市孔廟”有“矮化”意味!翱偨y府”非常重視地方意見(jiàn),專(zhuān)程派員南下參與座談,并匯整各界看法,再考慮是否更換適當的匾額。
陳水扁因貪污等罪一審被判處重刑,其所贈臺南孔廟匾額是否取下,曾引起熱烈討論。臺南市文化觀(guān)光局認為,犯罪的是個(gè)人,不是“總統”這個(gè)職位,陳水扁的匾會(huì )照掛;不過(guò),歷代“元首”的功過(guò),將留待后世公評,臺南孔廟的“御匾”,很值得欣賞與深思。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