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心目中的中華青春偶像”評選揭曉,按得票多少排序,楊利偉、姚明、丁磊、吳小莉、鄧亞萍5位深受廣大青少年喜愛(ài)的當代青年當選首屆“中華青春偶像”。
長(cháng)期以來(lái),人們一提到“偶像”,馬上聯(lián)想起的就是演藝界、體育界的“明星”。但是,“青春偶像”評選活動(dòng)的主辦方,希望能賦予“偶像”以全新的定義,評選出青年心目中既能為國家、社會(huì )、集體做出巨大貢獻,又有人格魅力的青年楷模,引領(lǐng)一代青年健康成長(cháng)。
最終會(huì )是什么結果?年輕人會(huì )把選票投給誰(shuí)呢?去年,評選中國“20世紀十大文化偶像”中,“魯迅與張國榮比肩,巴金跟王菲同道”的尷尬情景記憶猶新。
不久前,團中央宣傳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進(jìn)行的一項專(zhuān)題調查歷歷在目:目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著(zhù)“偶像崇拜”現象。崇拜的偶像中,99%以上是影視界和體育界“明星”。
現在,懸在嗓子眼的心終于放了下來(lái),“慶幸”的是,得票較高的香港藝人劉德華與得票排名居首位的楊利偉相差了4萬(wàn)多票。于是乎,主辦方對評選結果作出了圓滿(mǎn)的詮釋?zhuān)何覀兛梢郧宄乜吹,具有鮮明時(shí)代特點(diǎn)和創(chuàng )新精神、為國家和社會(huì )作出突出貢獻的青年人物受到了廣大青少年的普遍認同。
當然,這樣的詮釋無(wú)可厚非。因為,這5位“青春偶像”身上所體現的特質(zhì)代表了當代青少年主流價(jià)值觀(guān)。但是我想,倘若“青春偶像”評選再現“文化偶像”的尷尬,該怎么辦?
此次“青春偶像”評選活動(dòng)啟動(dòng)時(shí),組委會(huì )曾明確聲言:將根據投票情況,揭曉得票最高的10-15名青年為“青春偶像”。然而,為什么最終只評選出5名呢?
組委會(huì )沒(méi)有作出交代,讓人不免生出疑竇來(lái):是不是加上后5-10名,上述詮釋就不圓滿(mǎn),有了缺憾?在38萬(wàn)張選票中,香港藝人劉德華與位居榜首的楊利偉差了4萬(wàn)多票,那么與“叼陪末座”的鄧亞萍差了多少票呢?是不是在某些主事者心目中認為,劉德華們入榜,就難圓“青年楷!敝f(shuō)了?不無(wú)擔憂(yōu):今年是首屆,下一屆哪顆“星”(影星、歌星、球星)折桂了,該怎么辦?
“青春偶像”太沉重了!給“青春偶像”冠以“中華”二字,就更沉重了!其實(shí),愚以為,我們大可不必賦予“偶像”以“全新的定義”,“青春偶像”就是“青春偶像”,何必一定要與“青年楷!碑(huà)上等號呢!我想,青少年們即使再敬佩楊利偉,恐怕也很難接受將影視片《中國人眼中的太空》也叫作“青春偶像劇”。
偶像是一種流行,“偶像崇拜”是少男少女們的一種青春期心理現象。他們也許會(huì )“追星”一陣子,但決不會(huì )“追星”一輩子。隨著(zhù)時(shí)間的推移和生活閱歷的沉淀,當初的盲從和沖動(dòng),會(huì )成為年輕人一種美好的回憶,也有助于他們的成長(cháng)。
年輕人當然應該有勵志的“青年楷!,但是也可以有怡情的“青春偶像”。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們選樹(shù)楷模、英雄、標兵,但是我們無(wú)須指責貶抑他們心目中的“最?lèi)?ài)”。社會(huì )生活是多彩的,精神需求應該是多元的。
給青少年一方自由呼吸的小天地吧,別叫“青春偶像”太沉重了!(稿件來(lái)源:工人日報 作者:過(guò)哲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