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0月27日電 據“中央社”報道,臺灣“中央研究院”今天表示,全球溫度增加,強降雨也會(huì )增加,小、中強度降雨則會(huì )減少,因此未來(lái)臺灣的水旱災將會(huì )增加,呼吁應盡速做好完善的土地規劃。
“中研院”特聘研究員兼主任劉紹臣等研究團隊,利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極端降雨”與“全球溫度”的關(guān)系。這項數據,較先前全球氣候變遷權威機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wèn)題小組”(IPCC2007)的氣候模式預測,大過(guò)10倍。
劉紹臣解釋?zhuān)琁PCC2007雖曾經(jīng)說(shuō)明水災及旱災都會(huì )更嚴重,但也因不定性高、無(wú)法量化而較保守。這篇論文將“極端降雨”與“全球溫度”量化,為氣候模式提供關(guān)鍵仿真指針,也對全球暖化引起的水、旱災風(fēng)險評估奠定基礎。
劉紹臣表示,最近幾年科學(xué)家發(fā)現,全球各地過(guò)去數10年強降雨隨全球溫度增加,而中、小強度降雨則減少,但極端天氣隨氣候的變化很難由模式預測,不定性極高,無(wú)法量化,尤其是區域性的氣候變化更難預測。
劉紹臣表示,全球溫度每增加1度,臺灣前10%強降雨就會(huì )增加約140%,而前10%小雨則會(huì )減少約70%。
劉紹臣表示,1961年至2005年間,全球溫度約增加0.7度,全臺灣前10%強降雨增加約100%,小雨減少1倍;IPCC的氣候模式估計2005年至2030年間,全球溫度會(huì )再增加約攝氏0.7度;因此臺灣前10%強降雨,在未來(lái)25年左右會(huì )再增加100%。
劉紹臣表示,由于臺灣前10%強降雨大都來(lái)自臺風(fēng),更大、更多的摧毀性水災、土石流,未來(lái)將無(wú)可避免;臺灣中、小雨卻逐漸減少,但中、小雨是保持土壤濕潤及地下水的關(guān)鍵水源,臺灣中、南部春冬兩季常因此而產(chǎn)生旱災,將會(huì )更嚴重、頻繁。
劉紹臣表示,由于二氧化碳在大氣生物圈系統生命期很長(cháng),想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減緩全球暖化,還需數十年的努力,因此制訂因應策略以及完善的土地規劃,是當務(wù)之急。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