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在1896年舉行的第一屆奧運會(huì )上就有體操項目了,但是直到1974年在伊朗德黑蘭舉行的第7屆亞運會(huì )上,體操才被列為亞運會(huì )的正式比賽項目。德黑蘭亞運會(huì )也是中國代表團首次參加亞運會(huì )比賽,恰恰也是從體操開(kāi)始,中國體育逐漸邁向亞洲之巔。
因為中國體操在亞運會(huì )上戰績(jì)輝煌,1974年首次參戰就擊敗了當時(shí)亞洲體壇的“霸主”日本隊,一舉拿下了8枚金牌,而過(guò)去全部9屆的亞運會(huì )體操比賽中,中國隊贏(yíng)得了全部126個(gè)單項決賽中的102枚金牌,男女團體均實(shí)現了9連冠。2010年廣州亞運會(huì ),體操項目的設置始終如一,設14個(gè)項目,包括男女團體、個(gè)人全能,還有10個(gè)單項,總共14枚金牌。
男子團體將是中日“巔峰對決”
中國體操奪得的第一枚亞運金牌就是來(lái)自男子團體。在過(guò)去9屆有體操比賽的亞運會(huì )中,中國體操隊也從未令男女團體的金牌旁落。然而,廣州亞運會(huì ),中國體操面臨的第一個(gè)嚴峻的挑戰,可能就是男子團體的較量。
日本男子體操隊當然渴望打破中國隊的壟斷,現在他們等來(lái)了機會(huì ),中國男子體操隊的楊威、李小鵬和黃旭3員天才選手齊齊退役,恰恰在此時(shí),日本全能男選手上位,內村航平去年贏(yíng)得了體操世錦賽的男子個(gè)人全能金牌,也恰恰在此時(shí),國際體聯(lián)將試行新的團體賽制——533,也就是說(shuō),參加團體比賽的每位選手必須承擔更多的比賽任務(wù),因此全能選手越多肯定就越有利。而且,中日體操男團的對決,不止是亞洲最高水平的競逐,也絕對是目前世界體操的“巔峰對決”,因此,廣州亞運會(huì )體操比賽男團金牌的競逐,無(wú)疑是一個(gè)極大的看點(diǎn)。
應該說(shuō),中國男子體操依然有很多出色的選手,北京奧運冠軍鄒凱、陳一冰在自由體操、單杠、吊環(huán)上依然有一定的優(yōu)勢,同時(shí),中國隊在鞍馬、雙杠上也有頂尖高手,在單項上,中國隊不乏可以在奧運會(huì )、世錦賽爭金奪銀的選手。然而,單項高手“缺項”卻是中國隊現在最頭疼的事情,只有一項拔尖,其他都不行的話(huà),是很難進(jìn)入團體陣容的。其實(shí),現在的中國男子體操也不是沒(méi)有全能好手,馮喆、滕海濱,還有剛剛在世界杯上勇奪3金的郭偉陽(yáng)都是不錯的人選,只是,他們的水準與當年的“全能王”楊威還有明顯的差距,怎樣才能組建一支能夠奪金的團隊呢?估計這是目前中國男子體操的最大課題。
幸運的是,廣州亞運會(huì )之前還有荷蘭體操世錦賽,如果我們對日本隊會(huì )否在亞運會(huì )派出最強陣容還有懷疑的話(huà),相信他們在荷蘭世錦賽會(huì )全力以赴,屆時(shí),中國隊就可以全面“偵查”對手,檢驗自己了。而且,中國隊也不用妄自菲薄,即便是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huì )遭遇滑鐵盧后,中國男隊不也在2006年的多哈亞運會(huì )奮起了嗎?而在多哈亞運會(huì )之前,中國男隊也正是在當年的體操世錦賽上打了翻身仗。
女子體操中國隊依然獨步亞洲
你知道中國體操的亞運第100金屬于誰(shuí)嗎?答案是張楠,她在2006年多哈亞運會(huì )的平衡木比賽中奪冠,獲得了中國體操隊在亞運賽場(chǎng)上的第100金。
跟亞洲男子體操始終是“中日斗法”不同,中國女子體操隊在亞洲一直是難逢對手。過(guò)去9屆亞運會(huì ),每屆都有6枚女子體操金牌,中國隊僅有一屆拿了4枚,其余各屆都拿了至少5枚,在1994年的廣島和1998年的曼谷亞運會(huì )上,中國女子體操隊都包攬了全部6枚金牌。
中國女子體操隊還擁有兩位亞運“奪金王”。1974年的德黑蘭亞運會(huì ),蔣紹毅為中國奪得了包括女子團體在內的5枚體操金牌,開(kāi)啟了“蔣紹毅的時(shí)代”;而1994年的廣島亞運會(huì ),莫慧蘭復制了前輩的榮光,一人包攬了團體、平衡木、自由操、跳馬和高低杠5枚金牌,而中國女隊也包攬了該屆亞運會(huì )全部6枚女子體操金牌,中國體操隊也締造了亞運會(huì )參賽的金牌紀錄:13枚,也就是僅差一枚金牌就包攬了體操項目的全部金牌。
2006年的體操世錦賽,中國女隊歷史性地贏(yíng)得了女團金牌;2008年北京奧運會(huì ),她們首奪奧運女團冠軍;2010年廣州亞運會(huì ),中國女隊再創(chuàng )佳績(jì)絲毫不用懷疑。
雖然程菲暫時(shí)離開(kāi)了我們的視線(xiàn),但中國女子體操在高低杠、平衡木和自由體操上都具有相當不錯的水平,黃秋爽在高低杠和眭祿在平衡木上獨創(chuàng )的高難動(dòng)作假如能夠通過(guò)國際體聯(lián)的考驗,兩人完全可能帶著(zhù)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動(dòng)作參加亞運會(huì )。除了上述兩位新人,楊伊琳、江鈺源、何可欣、鄧琳琳4位北京奧運冠軍仍具實(shí)力,而且此6人在項目配置方面也非常合理,完全具備在亞洲賽場(chǎng)奪冠的實(shí)力。(周婉琪)
![]() |
【編輯:趙彧】 |
![]() |
相關(guān)新聞: |
![]() |
專(zhuān)題:第16屆廣州亞運會(huì )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