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馬舞”是春節期間民間的一種花會(huì )形式,多在元宵節前后表演!爸耨R舞”亦名“布馬舞”,俗稱(chēng)“跑竹馬”、“竹馬落子”,早在宋、明間,社火中就有這種舞蹈形式。明代阮大誠編的劇本《雙金榜》中,也安排有“跑竹馬”舞蹈表演!爸耨R舞”在中國許多地區流行,除冀中農村外,廣東、廣西、福建、臺灣亦有“跑竹馬戲”。
早年,筆者曾多閃欣賞“竹馬舞”。表演者腰間系著(zhù)馬形道具,分馬頭與馬尾兩截,舞時(shí)象是騎在馬上,馬兒忽而徐行、忽而疾馳、跳躍,邊歌邊舞,頗為壯觀(guān)。
“竹馬舞”與冀中一帶的“跑驢舞”大同小異,隊伍有“長(cháng)蛇開(kāi)陣”、“龍擺尾”、“跑圓場(chǎng)”、“蝶采花”等十余種。傳統的“竹馬舞”大多化妝為歷史故事中的人物或地方戲曲中的角色,生、旦、凈、未、丑各行當齊全。演員手中的道具,或馬鞭,或刀槍劍戟,或棍棒,根據人物身份選定。?吹降膭∧坑小度蜃<仪f》、《昭群出塞》、《狀元游街》、《楊八姐游春》、《千里送京娘》等等。表演者通過(guò)表情、姿態(tài)和唱腔,表現劇情和人物性格。只舞不唱的稱(chēng)“跑竹馬”、“竹馬舞”;載歌載舞的稱(chēng)“竹馬落子”。元宵節時(shí),夜間表演“竹馬舞”,在馬頭和馬肚中安放上臘燭或彩燈,在馬脖頸系上五彩串鈴,舞起來(lái)鈴聲清脆,燈火輝煌,非常壯觀(guān)。
一次我路經(jīng)河北省高陽(yáng)縣,曾欣賞過(guò)表現一個(gè)小妞馴馬的“竹馬舞”。四個(gè)身著(zhù)艷麗服飾的小妞騎馬“棗紅馬”上場(chǎng),時(shí)而挽韁漫步,時(shí)而縱馬奔馳,以健美的舞姿表現少年馴馬手的颯爽英姿。突然,一聲嘶鳴,一匹駿馬狂躍亂跳,驚奔而來(lái)。馬上的小妞緊勒韁繩;馬下的小妞緊追不舍,最后終將烈馬制服。這創(chuàng )新了的“竹馬舞”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冀中平原和渤海灣一帶的農村,“竹馬舞”尤為盛行。每逢新春佳節,民間藝人就用竹劈子扎綁成馬形骨架,糊上五顏六色的絨布,經(jīng)過(guò)精心設計,制成尾巴、咀巴、耳朵、眼睛均能動(dòng)作自如的小“布馬”,多則幾十匹,少則五、六匹,成群結隊地隨民間花會(huì )隊伍涌上街頭,浩浩蕩蕩,氣勢磅礴,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