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肇慶十月七日電(黃耀輝 衛紹泉)在中國民間有許多歡度中秋之夜的習俗,但中秋之夜“甩火頭”卻是另類(lèi)。
農歷八月十五日晚,在端硯的故鄉廣東肇慶白石村上演了一場(chǎng)傳統習俗“甩火頭”。
晚八時(shí),白石村的男女老少數百人齊集村邊的堤路,輪番舞動(dòng)用龍眼枝葉扎成的火頭(球),旨在祈求去掉污穢,迎來(lái)紅火的生活。
據村民介紹,“甩火頭”的習俗始于元代,當地人稱(chēng)“訓(粵音)火頭”,表演時(shí)以人為軸心不停地轉動(dòng)火頭(球),并與對方的“甩火頭”比高低。
據說(shuō)當朱元璋鬧暴動(dòng)時(shí),白石村的村民就是在借中秋之夜“甩火頭”,傳遞起義信息。
白石古村,建于唐武德年間。村民世代以硯為耕,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清朝末期至建國前,該村制硯至為鼎盛,一大批名硯和名師應運而生,奠定了白石村作為“端硯第一村”的地位。
在該村二百八十八戶(hù),一千一百多人中,半數以上人口從事制硯。至今,每年產(chǎn)硯約八萬(wàn)件!爸袊顺幷褂[館”也坐落該村。
“甩火頭”,在該村一度消失。硯鄉再現“甩火頭”,意在表達硯鄉村民追求紅紅火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