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2月4日電 近來(lái),臺當局“教育部”計劃更換“中正紀念堂”和“大中至正”牌匾引發(fā)爭議,臺灣《中華日報》4日刊登社論《強行更換“中正紀念堂”牌匾恐難逃被問(wèn)責》指出,乍看之下雙方各執一詞,似乎都不無(wú)道理。但仔細探究,臺北市政府確實(shí)比較站得住腳。
以下是該文:
“教育部”計劃更換“中正紀念堂”和“大中至正”牌匾,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向“高等行政法院”聲請假處分被駁回,裁定書(shū)卻也指出,文化局是暫定古跡的主管機關(guān),不必聲請假處分就有權逮捕破壞古跡的現行犯。但“教育部”揚言更名工程將在本月八日完工;市政府則強調,只要有人違法施工拆卸“大中至正”牌匾,一定依法立即逮捕,一場(chǎng)“中央”與地方大戰似乎一觸即發(fā)。
文化局聲請“中正紀念堂”及“大中至正”牌匾不得更動(dòng)的假處分,遭到“高等行政法院”駁回之后,陳水扁立即宣稱(chēng)“中央政府贏(yíng)了”并且揚言,“中正紀念堂”一定要改為“臺灣民主紀念館”;“教育部”隨后也宣稱(chēng),“文建會(huì )”正加速修訂“古跡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一旦完成修法公布,臺北市暫定古跡的法令自動(dòng)消失,“文建會(huì )”就是“中正紀念堂”的唯一主管機關(guān),屆時(shí)“教育部”就會(huì )動(dòng)手拆字。
文化局則重申,根據“高等行政法院”裁定,臺北市政府既為暫定古跡的主管機關(guān),對“中正紀念堂”有管轄權,自然可以依法執行公權力,“教育部”若要變更牌匾或施工,必須將申請書(shū)送交臺北市文資委員會(huì ),否則違法施工,文化局即依法將相關(guān)人員移送法辦。
乍看之下,雙方各執一詞,似乎都不無(wú)道理。但仔細探究,臺北市政府確實(shí)比較站得住腳!其理由有三:
一、“行政法院”駁回假處分,只是認定依法“不能對行政機關(guān)的行政處分進(jìn)行假處分”;而且直轄市定古跡不能排除“國定古跡”管理權。但并未否定文化局是“中正紀念堂”的主管機關(guān)。
二、“行政法院”明白指出,文化局既是暫定古跡的主管機關(guān),依法自得執行管理維護、修復古跡等公權力,根本不必向法院提出假處分的聲請,只要有毀損該暫定古跡的犯罪行為,即可徑行逮捕現行犯,或依相關(guān)法律規定究辦。
三、關(guān)于“國定古跡”是否優(yōu)于地方政府所定古跡之效力,“行政法院”認為法有規定,縱有爭議也應由“立法院院會(huì )”解決。
換言之,“中正紀念堂”既然同時(shí)被指定為“國定古跡”與市定古跡,“文建會(huì )”與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都是主管機關(guān),“教育部”想要將牌匾更名,就必須依照“文資法”、“建筑法”規向市府提出申請,否則市府即有權將違法公務(wù)員移送法辦,不必向法院聲請假處分。
至于“教育部”宣稱(chēng),只要修訂“古跡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明定“國定古跡”位階高于市定古跡,即可拆除牌匾,完全是強詞奪理。因為“辦法”位階低于“法律”,“古跡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即使修正通過(guò),也只是行政命令,怎能超越“文資法”?何況“行政法院”明白指出,依“文資法”,“沒(méi)有‘國定古跡’優(yōu)于其它地方政府所定古跡之效力”;退一步說(shuō),縱使雙方爭執不下,也應由“立法院”會(huì )解決。
臺北市政府假處分聲請雖被駁回,卻得到“行政法院”的背書(shū),可以隨時(shí)逮捕破壞古跡的現行犯,馬英九說(shuō)“中央”只是贏(yíng)了面子,其道理在此。民進(jìn)黨當局基于擴大沖突的選戰思維,如援引位階低于“文資法”的“古跡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強行更換“中正紀念堂”和“大中至正”牌匾,臺北市政府徑行逮捕時(shí),現場(chǎng)沖突可能無(wú)可避免,相關(guān)官員恐也將難逃被問(wèn)責。